一只玻璃杯的拼多多漂流

编辑:admin 日期:2019-07-17 15:54:35 / 人气:

2018 年下半年,一份合作意向书摆在德力高级副总裁程英岭面前的办公桌上时,会议室里的众人正在激烈争论。合作意向来自刚刚上市的拼多多,那时这家新型电商公司迅速成长为第三大电商巨头,但同时亦深陷假货舆论风波。不过,在场一众公司高管们显然更在意另一个问题:
「我们在思考这项合作到底会是一个零和游戏,还是一个纵深增长的游戏?」
前者是程英玲一众人面对「入侵者」的恐惧,后者则是这家传统玻璃生产厂商最渴望的。
在会议室外不远处的一间工厂里,一批玻璃杯经过 600 多度的熔炉煅烧,正沿着长长的传送带走下生产线,工人们带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挨个质检。每年,这家位于安徽凤阳县的公司能产出八千万只玻璃制品,它拥有世界顶尖的技术,产品占据国内 20% 的市场份额,其产品被贴上国外品牌的标签后,还能销往 70 多个国家。
2011年,德力股份成为了中国日用玻璃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但就像大多数国内制造公司一样,处于产业最上游的生产端,利润空间反而最脆弱。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德利在 2018 年只拿下 7.9 亿元销售额,而在 2013 年,这个数字曾经达到的巅峰是 9.5 亿元。
在一条长长的链条里,想要改变系统现状,沉重的上游制造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找到更多需求、更多订单。拼多多带来的合作意愿书里,提出可以利用平台优势帮助德力打造爆款和品牌,同时带来了直接接触消费者的机会,打造一条极短的销售链路。这都是靠 B2B 起家的德力不具备的能力。
新渠道的确能打开一道窗户,但也有风险。「传统工厂的每一次尝新都惊心动魄。」德力电商业务负责人大伟表示,万一品牌和销量没有按照预期同步增长,后端团队能力无法匹配,库存积压、亏本销售都是接下来的噩梦。
最终,会议室里的争论平息下来,这项合作依然被小心翼翼的推进落地了。处于快速上升期的拼多多,瞄准的是一个存在品牌空白的市场,它正在将目光延伸到产业链最上游,制造「新品牌」,以获得更多忠诚用户。外贸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如德力一样的中国制造公司则渴望找更持久的增长动力。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这将是一段新老力量相互成就的故事。
玻璃杯背后的消费数据密码
在德力工作十五年,大伟一直负责电商业务,但他明显还是低估了一款高效流量发动机能带来的能量。
数字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公司尝到了蜜糖。2018 年底,拼多多的「一元秒杀」页面上上线了德力为新平台特别打造的玻璃杯。一个月后,这款玻璃杯销量超过了 15 万只。
大伟最初的期望十分保守,他和团队最初将「一元秒杀」的合作模式看作试水,只准备了 1000 箱产品供货,但这次合作带来的增长超过了 200%。这足够有冲击力。
此前,2002 年创办的德力早就织造出一张稠密的线下渠道分销网络,它们负责将出产于凤阳县城的玻璃杯卖到全国各大超市、酒店以及国外合作伙伴的货架上,经销商分走了利润,也拿走了德力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机会。在这家玻璃巨头服务全球零售商的发展历程里,在拼多多上卖定制款商品,还是其第一次如此直接、大规模的接触到消费者。
制造文化与消费文化,两者之间鸿沟颇为广阔,制造业要求低调、谨慎、封闭、专业,而渠道则需要张扬与开放。德力不是没有尝试过多抓自营渠道,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找到消费者」却是互联网公司最擅长的。2018 年底,拼多多已经拥有了超过了 4 亿的活跃用户。从最初的杀手品类水果入手,加上娴熟的社交流量玩法,拼多多迅速进入了通过更丰富的商品品类粘住复杂用户需求、纵深发展的阶段。在那个时间点,拼多多开启了「新品牌」计划,这项野心勃勃的计划显示,拼多多希望在未来三年内实现 10 亿级别的定制化产品年订单量。「帮助混乱和不发达的中小生产厂商,通过集中用户需求,开发出更符合目标客群的产品。」
拼多多用户热捧的是「又大、又厚、耐高温」的玻璃餐厨用品。
德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拼多多的合作伙伴之一。「一元秒杀」只是双方互相试探的开端,这样极端的低价显然不能帮助沉重的德力持续赚钱,要在这个平台上找到长期销路,双方都还要花费不少心血。
十几年的发展,德力旗下有 5 个品牌、超过 4000 款 SKU,大伟需要在其中找到最适合拼多多用户的产品,与平台一起精准打造「爆款」。而拼多多则在这个过程中反馈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以类似「集单」的方式锁定一个相对确定性的商品需求,给工厂留出时间进行响应具体需求的生产,力度打造一个「零库存」的可能性。
对于消费者来说,拼多多的标签是「便宜」、「性价比」。但具体到一套玻璃杯、一个钢化煲身上,需要解开的消费密码还有很多。过去,负责传回市场温度消息的人是散步在各地的渠道商,但这也取决于渠道商的嗅觉是否敏锐。大伟表示:「他们会告诉我们哪些产品有可能比较好卖,厂商这边会依据这些数据准备 2000 箱到 5000 箱的存货去试验市场,但最终是不是真的好卖,谁也说不准。」
一款玻璃杯背后,需要解开的消费密码有很多,这让传统工厂束手无策。
过去半年,大伟带领团队与拼多多对接,对方则组建了一支近 200 人的新品牌实验团队做配合。后者给出的建议涵盖了品牌定位、产品图片和文字描述甚至价格。一切精妙的设计都围绕着拼多多平台的消费者属性专门打造的。
大伟在「一次次调整、反馈、再调整」的过程中暂时获得了一些答案;拼多多用户需要的是「又大、又厚、耐高温」、「关键是便宜」的玻璃容器。目前德力在拼多多平台上全力打造的是「青苹果」和「柯瑞「两个品牌。其中,一款售价 38.9 元、6 支装青苹果红酒杯销售最为火爆,同款产品在线下超市的售价要贵 20 元。另一款 9.9 元的玻璃餐厨用品也是「杀手品类」,半年内,几款「爆款」一起拿下了将近 30 万订单的销量。
不过,有时候,电商平台上的光鲜数字也是「虚幻」的。它还不能代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大伟承认,虽然几乎没有库存压力,但某几款负责「引流」的产品的确亏钱,不过,SKU 矩阵设计中,更高毛利的产品会承担起盈利重任。至于如何在低价低毛利的情况下,还把利润做上来,则是「各凭本事」、不断调整的复杂策略游戏。
目前,拼多多渠道的销售额已经占到了德力整个电商销售体系的三分之一,在总的销售盘子里,占比更小。合作刚刚启动半年,德力还没有因此轻松迎来一场真正意义的「爆发」。改变将是渐进的,但至少沉重的制造厂商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和庞大的消费者们直接「对话」。
沉重的改变
2018 年底,在拼多多启动「新品牌计划」时,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曾经表示,拼多多的出发点就是帮助消费者找到他们需要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如果市场上没有,我们就帮他们造出来。」
这确实是一句豪言壮语,但从时间点上来看,拼多多和工厂们共同迎来了红利期。一段时间里,国内广大的传统制造工厂开始直面外贸代工业的集体困境,另一面,中国本土蓬勃的内需市场远没有被满足。不过,最先感受到寒意的头部公司们如富士康为转型付出过不少努力,到目前为止,鲜有人杀出一条血路,大多都撞上了天花板。
这是程英岭最初感到犹疑的主要原因。电商页面上,一套玻璃杯或者一个钢化煲的上架、定价只需轻点鼠标,但这背后将牵动着一套生产节奏、结构甚至经营思维的剧烈变化。
中国传统制造工厂进入的不仅是一个电商渠道,柔性生产、工业 4.0、产业转移都是大背景。
德力工厂群里,共有 13 个巨大的窑炉,60 多条产线同时开工,每天能生产几百万只产品,但采购成吨的石英砂原料,机器一开,工人上工,都是钱。况且,根据德力股份财报显示,几年前为了应对外贸订单,德力曾经主动投资产线以求扩充产能,但消费端没有如期增长,机器设备价值则由 2013 年的 2.6 亿元增加到了 2018 年的 4.6 亿元。上千万的折旧压力急需新的销售增长分摊。
拼多多在前端带来的销量爆发带来了薄利多销的空间,而出于更长远的考虑,如果要在「性价比」产品上找甜头,商品品质不能降,但人力、生产等硬成本也必须进一步降下来。
德力目前只能进行小规模尝试,鸡蛋还不能全放进一个篮子里。为了应对拼多多带来的新消费需求,德力专门抽出几条产线进行了改造升级,这依然需要前期进行技术和成本投入。好在回报也很实在。「原来一条产线每天生产 3 万只,技术改造后产能能达到 7 万只,这让我们能把原来成本 3 元一只的玻璃杯,成本再压下来 30%,也把销售价格做的更亲民。」大伟表示。
除了产线投入,还有许多环节都需要博弈、权衡,和必要时候的大胆下注。德力进入的不仅是一个电商渠道,柔性生产、工业 4.0、产业转移都是大背景。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拼多多还是它极力希望改造的「新品牌」合作伙伴,面临的不确定性都还有很多。从时间上来看,互联网平台和传统工厂之间的合作,也已经经历了最初的风口式狂热,逐渐走入深水期。
最早在 2016 年,网易严选用与大牌制造商直连的方式做 ODM 后,阿里、京东、网易严选等平台陆续开启了向这个陌生领域探索的过程。但这条道路上岸礁遍布,包括品牌主导权、账期、库存、产线升级等等问题,都是绕不过去的坎,其中最早试水者网易严选的 GMV 已经遭遇增长失速困境,要说这个领域迎来全面繁荣,还为时尚早。
用三年时间快速成长的拼多多,用颗粒度更细的流量增长方法抓住了巨头错失的人群和需求,但当它开始接触供应端时,也要学着敬畏和融合。拼多多采用的 C2M 的模式切入,新品牌计划也明确提出将品牌权和货权交给工厂。
目前,拼多多的新品牌计划合作名单里已有 62 家企业。其中不乏如德力一般渠道负担沉重的公司,急需用低价策略刺激运营增长和改革;也有如纸巾企业丝飘一样,创办时间虽短,却利用拼多多带来的销量获得生产激增、快速发展成中型体量的新公司。截至 2019 年 5 月,这家 2015 年才创办的纸巾品牌在拼多多销售了数亿包抽纸。
除了提供流量资源外,拼多多还在尝试输出技术,意在跟长远的布局。达达表示:「在生产前端,我们通过创新的『可视化平台』实现透明化生产,消费者可以看到产品生产制造的全过程,实现『信任升级』;中端,工厂的所有生产信息都会同步至平台进行备案,对商品全链路进行追溯,实现『品质升级』;后端,我们将持续提供大数据分析、研发建议并倾斜流量资源,实践以需定产,实现『需求升级』。」
这一尝试将或轻或重的涉及到工厂改造。中国制造市场根基深厚,也尤为庞大无序,市值超过 200 亿美元的拼多多开启的是一场长远的革新,暂时很难以一两年的时间去衡量成绩,但这也是它在存在巨大空白的内需市场上必须抓住的时代机遇。
至少现在,拼多多和它的合作伙伴们都表现出了长期的耐心。「过程可能很痛苦,但我们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现在致电 0451-2345543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