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大王带你看之楚国玻璃在中国玻璃生产史上的地位

编辑:admin 日期:2019-09-14 15:33:20 / 人气:

楚国的玻璃品主要是用玻璃为原料仿制同类型的玉石器物,所以楚国的玻璃成分中加入了一定量的含钡物质,以使其制成品在外观与质地上与玉石器相近。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对玉石的用途主要是制造装饰品(珠、管、耳挡等)和部分祭祀用品(璧、琼等),因此同时代的玻璃品主要也是这类器物,出土的楚国玻璃品在墓葬中往往与玉器放在一起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楚国玻璃的化学组成、制造工艺、用途等方面来看,楚国的玻璃在中国的玻璃生产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1)楚人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铅钢玻璃
从化学成分上看,楚人为了制造出类似玉的质地的材料,采用了含钡的矿物(重品石等)作为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结果创造出了铅锁体系玻璃。这是一种在化学组成上很独特的中国古代玻璃体系,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铅钡玻璃是中国自创的最早的古代玻璃。西汉以后逐渐出现的高铅玻璃就是在铅钡玻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楚人创造了玻璃生产中的模压工艺
从楚墓中出土的玻璃品来看,楚国的玻璃制品中既有先成型后熔融的如釉砂珠等,也有先熔融后成型的玻璃璧等,后者是采用模压工艺制作而成的。从制造工艺的发展过程来看,楚国玻璃制造中的模压工艺应该是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发展而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具有比较发达的青铜铸造水平,楚人将其应用于玻璃制造中,生产出了玻璃壁、玻璃剑首等玻璃制品。
3)楚人制造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平板玻璃制品
从制造工艺上看,楚国制造的玻璃璧、玻璃剑首等所采用的模压工艺,为中国早期平板玻璃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实际上,玻璃壁、玻璃剑首等就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平板玻璃,只是形状不同,并且还不透明。如果当时采用的制造玻璃的原料中含钡的矿物比较少的话,那么采用模压工艺制成的玻璃产品就是比较好的平板玻璃,而且可以在建筑物的门窗上得到应用。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达照,毛发不得藏焉。”可见,这种绿玻璃是平板玻璃,透明度相当好。平板玻璃在楚墓中虽然未见出土,但在西汉早期的广州南越王墓(该墓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22年)中已有发现,该墓出土有多块长方形的平板玻璃,浅蓝色、半透明,尺寸已达9.5 cm x4.5 cm x0.3cm大小,这样的玻璃块如果安装在建筑物的窗格上不仅美观艳丽,而且也有一定的采光性能,在建筑物上是能够得到应用的,更为有趣的是,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平板玻璃,在化学成分上与楚国的铅铡玻璃完全相同,也是地道的铅铡玻璃,其PbO的含量可达30%以上、Ba0的含量可达10%以上。从楚文化对南方的影响来看,这种板块玻璃的出现与楚国的玻璃制造工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极有可能是楚国玻璃制造技术中模压工艺的继承和发展。
4)楚国玻璃在技术上达到了仿玉的效果
从用途上看,楚国的玻璃品基本上都是作为装饰品使用的,在器形上绝大多数都是壁、珠、管等小型器物,与同类的玉石质地的器物在外形上相近。从使用目的看,楚国的铅铡玻璃制品在外观上和使用性能上,都基本上达到了同类玉石器代用品的效果,在技术上也是成熟的。
此外,楚国的玻璃制品已经开始用在日用品上,如玻璃印章,扩大玻璃制品使用范围的思路已经出现。然而,从楚国玻璃品用途的总体来看,玻璃的使用范围还仅仅局限于作为制造仿玉的装饰材料这一狭小的范围之内,这样其需求量就不可能很大,影响了玻璃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正是中国古代玻璃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采用模压法制造平板玻璃。如果不考虑仿玉的效果,完全可以制造出透明度较好的平板玻璃产品,以用于除装饰以外的其他领域,然而直到西汉晚期,人们制出的玻璃衣片(仿玉衣的玉片)仍然采用铅刨体系的玻璃,不仅如此,人们还在玻璃衣片的外层粘上一层灰白色的矿物粉末,使衣片的外观更接近于玉石类材料,从而达到仿玉石衣片的效果,这一思想阻碍了中国古代玻璃生产的发展与进步。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楚人开创了中国玻璃生产史上第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铅铡玻璃,并且达到了比较好的仿玉石器物的效果;楚人制造玻璃璧等所采用的模压工艺为中国早期平板玻璃的制造奠定了基础;同时,楚人将玻璃仅仅作为玉石材料的一个补充来看待的思想.
将玻璃的用途限制在仿制玉石类器物这一狭小的范围之内,也是中国古代玻璃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现在致电 0451-2345543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