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科普|心理篇】新冠肺炎康复后,如何拯救自己的“玻璃心”?
编辑:admin 日期:2020-03-10 14:15:57 / 人气:
“我们”这个概念常常代表熟悉、安全、可依靠,而对被称呼为“他们”的对手则表现出一些难以掩饰、或多或少存在的微妙距离。
2月14日,一名新冠肺炎患儿从湖北省秭归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治愈出院。王家满摄/光明图片
新冠肺炎康复者往往会把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归为“我们”,而许许多多未曾患病的个体则可能被归为“他们”。现实情况是,新冠康复者的数量占总体人群的比例很小,几乎周围都是“他们”。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周围都是“他们”时,我们对自己独特性会有很好的觉知。好比一个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也会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非常深刻的体验。类似的体验还会出现在工科专业的班级里几个稀稀落落的女生身上,或者出现在幼教专业班上星星点点的几个男生身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很多事情的归因会不自主地往某个让人具有“独特性”的维度上靠。如果在国内,无论被款待或者被怠慢,大家都不会做出“因为我是中国人”这个归因;但是,如果在国外,和一群外国人在一起,这个归因非常可能不由自主地冒出来。
因此,出院之后的新冠康复者有可能会对自己“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身份更加在意。过分的在意会导致敏感,会以一种和患病前不同的目光来审视一些其实很平常的经历。
为什么熟人不再跟我打招呼?为什么人们急匆匆地从我旁边经过?为什么门口的保安对我不如以前那般热情?——其实在新冠疫情之前,人人都有过遇到熟人但对方没有打招呼,甚至自己主动打招呼别人也没有回应的情况。但是经历过“新冠诊断”之后,在“新冠肺炎康复者”这个崭新标签的驱使下,人们可能会把一些寻常的经历和“新冠肺炎康复者”这一特殊身份联系在一起。
新冠肺炎康复者还需要意识到一点,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其实人们之前默认的社交规则已经发生了改变。其中比较突出的点,可能就是人际距离的拉大。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是飞沫传播为主,因此加大人际距离本身就是防控工作中非常必要一环。换个方式说,居家隔离,其实就是强行减少人际接触的可能性,也在客观上拉大了人际距离。人际距离的加大意味着疏离感的产生。若普通人群已经深刻体验到,那么在新冠肺炎康复群体中,这种疏离感很可能被放大。
如果新冠肺炎康复者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这种过分敏感的情况,无需自怨自艾,也无需自责。这是个体应对新冠肺炎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时间往往能够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惨死!男商场12楼坠下 遭玻璃「分尸5大块」09-15
- 日清产品混入玻璃异物多国召回 已入中国风险预警关注名单09-10
- 供需预期悲观 玻璃持续阴跌09-06
- 成都一苹果店玻璃门夹伤4岁女孩手臂 家长需看好孩子08-29
- 沙北四村一轿车的后挡风和侧面玻璃被砸碎08-26
- 女富二代玻璃栈道求婚 男友胆小拒百万现金豪车(图)08-20